1. 古籍
  2. 中国哲学原论
中国哲学原论

中国唐君毅著。分《导论》、《原性》、《原道》、《原教》4篇6卷。1966年至1975年间陆续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78年台湾学生书局汇总再版。《自序》称:为从学术观点上考论中国传统的哲学问题,特提出“即哲学史以为哲学之态度”,强调“要在兼本吾人之仁义礼智之心,以论述昔贤之学”。其“导论篇”曾以《中国哲学原论》专名由人生出版社1966年出版,后因《原性》独立成篇而改称《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该篇先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理”,次论“心”,又论“名”与“辩”,皆根据史料原文的考订训释,再就义理上加以引申。《原性篇》则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就整个中国思想而言”,专论人性问题。申明已改变前期思想中仅以道德自我(道德理性)为哲学体系之基石的观点,主张“即心灵与生命之一整体”,“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有其人生理想处以言性”,作为“中国言性思想之大方向” 《原道篇》在全书中分量最重,于考释各家诸说及流变后指出:“道”虽及于天道、物道、出世超世道,但根本上“则在人之生命心灵之活动所共行之道”,由此断定:道“实为人生、人性或人的心灵活动的诸方式”。《原教篇》则是《原道》的续篇,专就宋明儒学而言。详细论述了宋明儒各派各家的主要观念、义理差异及其流变,认为其学术方向及共同价值均在“申述心性天人的涵义,重视人生、人道、人文教化与天人合一的意义”,强调这一思想影响的存在,是今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并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所必须注意的遗产。

目录

导论篇

原性篇

原道篇(上)

原道篇自序——述作缘起、其宗趣、内容之限极,与论述之方式 导论上——道之名义及其类比 导论下——孔子所承中国人文之道 第一章 孔子之仁道(上) 第二章 孔子之仁道(下) 第三章 墨子之义道(上) 第四章 墨子之义道(下) 第五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上) 第六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下) 第七章 道家之起原与原始型态 第八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上) 第九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下) 第十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上) 第十一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下) 第十二章 综述庄子外杂篇之义,并附论韩非子及管子中之道家言 第十三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上) 第十四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中) 第十五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下) 第十六章 韩非子之治道(上) 第十七章 韩非子之治道(下) 第十八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上) 第十九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下) 第二十章 庄子天下篇之内圣外王之道与大学之明明德于天下之道 第二十一章 中庸之诚道 第二十二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上) 第二十三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下)并论 孝经之孝道 第二十四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上) 第二十五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下)

原道篇(下)

第一章 阴阳家与秦汉学者顺天应时之道及其历史演变意识 第二章 秦汉学者之言学术之类别与节度,以形成学术人文之领域之道 第三章 秦汉至魏晋学者之法天地以设官分职之道,及对人之才性之品类之分别与对人物之品鉴之道 第四章 秦汉之神仙思想与炼养精气神之道,与道教思想之发展 第五章 春秋学中之对善恶是非之褒贬之道 第六章 汉代易学中之易道及其得失与流变 第七章 五行之义、六十甲子义,及其用于易学之得失 第八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老学之道(上) 第九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老学之道(下) 第十章 郭象庄子注中之言自然独化与玄同彼我之道 第十一章 魏晋之玄理与文学艺术中之道 第一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上) 第二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下) 第三章 成实论、中论,至成实宗之中道论 第四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上) 第五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下) 第六章 智顗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上) 第七章 智顗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下) 第八章 智顗之圆顿止观论 第九章 法相唯识宗之佛学道路 第十章 大乘起信论之佛学道路 第十一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上) 第十二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中) 第十三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下) 第十四章 宗密论禅原与禅宗之道 第十五章 湛然以后之天台宗之佛道与他宗佛道之交涉 第十六章 略论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学术中之道,及宋以后学术中之重守道及辨道 附录

原教篇

自序——释名、内容、论述之方式及本书之限极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 第五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上)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下)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中)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下)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 第十五章 罗念庵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节义之教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 第二十四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下)